磁力共振MRI能診斷10大範疇疾病!檢查前有什麼要準備?
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種醫學常用的造影技術,但不少人都會被它的檢查費用所震懾,「做一個檢查要咁貴?」。到底磁力共振檢查可以診斷或評估出哪些疾病?運作原理及目的是什麼?整個磁力共振檢查流程有多少個步驟?為什麼有時候需要用到顯影劑?以下一文讓你全面了解MRI磁力共振檢查這個醫學造影技術!
磁力共振掃描造影是如何運作?
MRI磁力共振檢查利用強力磁場及無線電波,配合周密的電腦技術,拍攝身體內部器官組織及結構,在多角度拍攝下構成黑白灰三色的磁力共振影像。與X光檢查及電腦掃描不同,磁力共振掃描是種不具輻射的醫學造影技術,而且相當安全、準確,進行檢查時也不會造成痛感。其原理是將人體置身於強力磁場的環境下,利用無線電波激發體內氫原子重新排列,並釋放獨特的共振訊號,經過MRI電腦系統計算後,將得出詳細的結構影像及資訊。
磁力共振掃描造影能診斷哪些疾病?
磁力共振掃描造影在醫學上的應用非常廣泛,在掃描身體軟組織及神經組織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醫生能從影像中清晰可見脂肪、肌肉、水份及其他軟組織,助以更精準地診斷受檢者身體狀況。因此經常被用於檢查心臟、血管、腦部、肌肉、關節、脊髓神經等器官,以及監測腫瘤、軟骨及脂肪肝的變化。以下是MRI能診斷的常見疾病:
心血管:心肌梗塞、心臟肥大、心血管先天畸形、心臟瓣膜異常
腦部:中風、阿茲海默症、腦出血、腦腫瘤、腦梗塞、腦膜炎、癲癇
神經系統:神經損傷、遺傳性神經疾病
脊椎:椎間盤突出、脊椎退化/ 畸形、脊髓壓迫、脊髓炎、椎管狹窄
骨骼及關節:關節炎、骨折、骨腫瘤、軟骨損傷、骨髓炎、十字韌帶損傷
肌肉和軟組織:肌肉損傷/ 撕裂、肌肉萎縮症、軟組織腫瘤、纖維瘤、腱鞘囊腫
乳房:乳癌、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乳房炎
腹部和骨盆腔:器官刺傷/ 破裂、潰瘍性結腸炎、腎臟疾病、肝臟病變、腹部腫瘤
婦科:子宮肌瘤、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
泌尿系統:腎炎、膀胱腫瘤、腎臟囊腫、攝護腺增生、尿道狹窄、膀胱炎
MRI磁力共振檢查需時多久?有什麼事前準備?
視乎需要檢查的部位或種類,整個磁力共振檢查需時15至90分鐘不等,受檢者只需要靜臥檢查床上,保持身體固定即可。由於磁力共振掃描進行期間,會產生強大的磁場及噪音,有人或會應到不適,因此在開始檢查之前,必須遵從以下指示:
.避免化妝
.身上所有物品,特別是金屬物品都必須除下(包括眼鏡、手錶、助聽器、鋼托胸罩、飾物)
.換上病人袍
.接受心臟及膽管檢查的受檢者,需要按醫生指示在檢查前禁食或暫停服用心血管藥物
為免影響影像結果或對受檢者產生危險,如有以下任何一個情況,進行MRI磁力共振檢查前必須先告知醫生或放射科人員,以作安排:
.患有幽閉恐懼症
.患有腎臟疾病,如腎衰竭/ 腎功能不全/ 腎臟手術
.可能/ 已經懷孕
.身體內置有心臟起博器/心臟除顫器/ 人工心瓣/ 腦神經刺激器
.身體內植入/ 置有/ 配戴任何金屬儀器或植入物,如:牙套、牙齒移植、止血夾、人工關節、耳蝸移植物、子宮環等
.曾經/ 現在從事五金行業
.曾經被金屬碎片或子彈所傷
.曾經/ 現在有紋身或紋眉
.對顯影劑/ 藥物有過敏反應
什麼情況下的MRI需要用到顯影劑?會有危險性嗎?
通常的磁力共振掃描造影不需要使用顯影劑,然而在一些腫瘤評估、磁力共振血管造影(MRA)、檢測炎症或感染性病變的情況下,醫生及放射科人員會考慮讓受檢者在注射顯影劑後才進行磁力共振檢查,能增強MRI影像的對比度、令血管、腫瘤、組織反應、病變範圍及嚴重程度更清晰可見,有助醫生檢測及評估病變風險。
臨床經驗指出,只要腎功能正常,磁力共振檢查使用的顯影劑(釓)是安全的。絕大部分受檢者在注射後2小時內會將顯影劑經由腎臟排走,只有萬分之一的受檢者會出現輕微噁心、嘔吐等藥物反應,所以如果是患有腎臟疾病或對釓有過敏歷史的受檢者,務必提前告知醫生及放特科人員。
哪些人士需要接受MRI磁力共振檢查?
除了懷孕12週或以下的孕婦外,任何人士均可進行MRI磁力共振檢查。磁力共振掃描造影適合經歷長時間原因不明的頭痛或身體疼痛、因受傷引致疼痛或腫脹、懷疑頭部結構異常或患上腦部疾病的人士。如果家族中曾有患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遺傳病之高風險人士,也可考慮接受MRI磁力共振檢查,以專業的磁力共振儀,檢查出器官組織異常,找出中風或組織腫瘤的潛在風險。
「綜合磁力共振健康檢查計劃」
全港最大非醫院醫療服務供應商——醫思健康,及旗下香港仁和體檢,特設「綜合磁力共振健康檢查計劃」!檢查範圍包括全身磁力共振檢查(腦部、頸部、胸部、腹部及骨盆)、血液檢驗、血中脂肪檢查、肝腎功能、尿液及冀便檢驗等13大範疇的評估及篩查。完成檢查後14天,即可取得完整檢查報告!中心更會有註冊醫生詳盡解釋檢查結果,可謂是全面及精準的綜合健康檢查計劃,讓您對自己健康更放心!
免責聲明:本內容由第三方獨立撰寫,僅為大家提供資訊,並無任何贊助,不能取代專業醫療意見、診斷及治療,亦不代表任何立場。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建議及早求醫。